【四部曲:給他未來】導讀
2013年,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以青年為主軸,年度企畫「為青年尋路」,當年第4季的探討主題為年金改革,當時國民黨執政團隊已提出年金改革的修法草案,送到立法院,把年金改革放在青年系列下探討,又訂名為「給他未來」,願景非常明確,希望年金改革能考慮到世代平衡,不要進行世代剝奪。
於是專題一破題,就以一位青年為例,推論其未來的情況。按照當年修法版本,青年的費率會適用到18.5%,近四分之一的薪水拿來繳費,讓老人們領年金,但等到他要領年金時,應該領不到什麼錢。當時的林萬億(現任政務委員)以學者的身分接受訪問,他說:「我們能不能不讓年輕人這麼痛?」「可以少領一點嗎?」
年金改革的願景是世代平衡或世代包容,但是解構問題是從經濟著眼。我們訪問很多的真實個案,去試算現制下他們可以領到年金總數,出來的答案相當驚人。有一位張老師,50歲退休,受訪時已退休11年,總計已領了900多萬元年金,他的平均餘命有23年多,還可以再領1,900多萬元,合理推估總計將領2,800多萬元。
台大教授薛承泰這麼形容:參加台灣的年金是「賺很大」、「賺很大」,參加軍公教年金制度再加一個「賺很大」。投資報酬率太高太高了,所以,年金改革的第一步是降低給付。
其實年金制度要怎麼改,方向是很清楚的,要達到年金基金的永續,一定要想辦法進得多些、出得少些,方法不外兩個,提高保費和降低給付。降低給付最好多方面著手,包括降低月退金額、延退(減少領錢的年數)。
但要達到前述的結論,採訪小組花了很多功夫。遠赴日本、智利、瑞典和德國採訪,了解人家是什麼思維?又用什麼方法維持年金制度的永續。第一站到日本,日本人口比台灣老化,已到了要加營業稅救年金的地步,而日本的年輕人已不指望靠年金養老,倒是在掙扎要不要繳費。要繳錢,怕虧到自己;不繳費,又擔心自己的爸媽沒錢可領。
智利的年金制度採個人帳戶制,自己存自己的退休金,他們不挖下一代的錢。智利的制度相當於台灣的勞退新制。
瑞典的年金制度是一代人當代平衡,每一代要為自己這一代負擔退休金,所以當人口越老化,所得替代率越低。
到德國去採訪的團隊這麼形容其公共年金:少到死不了、多到過不好。和台灣一樣世代重分配的這一層年金給付,其所得替代率不到50%,要靠第二層企業年金和第三層李斯特年金補充。
經過一輪的國外採訪,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CED)的年金部門主管給我們國際改革趨勢:OECD國家的年金改革作法,有幾個主要趨勢:延後退休年齡、增加私有年金比重,不少國家增訂年金自動調節機制,減少每次修法的政治風險。
我們促成的正向改變:
民進黨執政團隊一上台即啟動年金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