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n 陽光行動 ESG焦慮年代 防範假商品

4社會債券漂洗 案例增多

根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(ICMA)統計,疫情後,全球社會債券發行量暴增,2017年到2019年,每年約100多億美元,2020年突然增加到1,100億美元,社會債券會不會繼漂綠基金後,也出現「社會漂洗」(social washing)問題,值得關注。

在金管會政策推動下,目前在國內永續板主要有三種永續發展債券,包括分別表彰E、S、G的綠色債券、社會債券及可持續發展債券。

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王嘉緯表示,相比綠色的E,可用減碳等具體數據來認定,「社會漂洗」的「S」就較難認定了,「如何使用才算符合社會公益,現在的標準也都是大原則,這不止是台灣的問題,全球都在摸索中。」

根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(ICMA)統計,2020年社會債券突然增加到1,100億美元,推測因疫情,不少企業及政府都在思考如何透過債券發行,解決疫情造成的社會問題。

有人認為,企業做善事何苦要發社會債券借錢來做;但也有另一派認為,借錢做善事,短期內也許看不出財務成效,但長期來看,對企業形象、甚至財務是有實質效益的。

例如,新加坡勞動市場以移工為多數,疫情下移工生活環境不善,如果企業能發社會債券改善移工居住條件,長期而言,對企業生產力仍有貢獻。

當然,如果企業發行社會債券,跟投資人說,資金用途是要改善移工居住問題,或解決疫情帶來的失業問題,但實際上卻將部分資金用在廠房擴充,那就是「漂S」了。現階段社會漂洗爭議還不多見,但在更多企業加入發行後,後續發展值得關注。

台灣目前也有七檔社會債券,以金融機構發行較多,且多用於社會住宅融資,王嘉緯說,國內外標準並未說不能用於企業相關業務。但他認為,現在銀行不動產授信業務量已經很大,銀行在發行社會債券用途上,也許可有其他更積極的作為,對推動ESG會更具意義。

相關文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