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基金掃雷 撕掉偽裝標籤
住在英國的卡拉茲小姐去年11月,趕時髦在倫敦線上財富平台(Nutmeg)開設帳戶。她選擇了ESG投資選項,盼把資金投入對環境最友善的公司,不久後,她驚訝地發現,在新投資組合中,最大持股部位居然是銀行股,而非預期的風電與太陽能股票。
卡拉茲說:「我以為Nutmeg會投資在追求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特定公司或基金,結果卻只是投資有設定ESG政策的公司。」卡拉茲的情況,也是最近不少歐美散戶和大型投資者疑慮:ESG投資標的不如想像,甚至還投資到高汙染、積極遊說反對氣候變遷政策的公司。
英國《經濟學人》去年5月的一篇報導就直指,一些全球最大ESG基金是「充滿汙染和罪惡的股票」。去年底,知名基金評級公司晨星(Morningstar)也一口氣把超過1,200檔基金,從自家的「歐洲永續投資清單」中剔除。
幾乎是每五檔基金,就有一檔被撕掉ESG標籤。晨星的理由是,基金的法律文件上有「模糊不清的措辭」。諷刺的是,被晨星撕標的「絕大多數」基金,都宣稱是依據歐盟「永續金融揭露規範」(SFDR)的規範而成立。
無獨有偶,倫敦氣候變遷智庫InfluenceMap,去年8月底評估723檔ESG投資基金後發現,有55%的基金是標榜「低碳」、「能源轉型」和「乾淨能源」的氣候主題基金,但實際上它們根本無法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的願景。
會有這麼一連串問題,根本原因在於ESG基金標準、定義不清。以SFDR來說,將ESG基金「綠化」程度,分為「淺綠」和「深綠」。「淺綠」的定義是,積極推廣環境或社會責任,但用語模糊,造成不少基金管理公司更樂於在投資組合選入更多綠度不高,但可促使收益穩定標的。在晨星事件發生後,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(ESMA)在2月時表示,正考慮對「淺綠」,引進最低標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