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眼/滿足行的需求 對症下藥了嗎
二○二五年超高齡社會在即,為了解決偏鄉交通不便、完善長者就醫問題,交通隸屬部會及單位想方設法推動偏鄉交通服務,但仔細檢視各項服務,因各自為政、缺乏整合,讓使用者無所適從,更潛藏為KPI較勁心思而無法回應真正需求的現實狀況,成了政府大內宣工具。
交通部日前在行政院會「自我表揚」,稱偏鄉公共運輸服務涵蓋率從七成提升至九成,能促地方創生發展,未來將會持續推廣實現交通平權、縮小城鄉差距。
然而,看在民間推動者眼中,成效不如預期,也尚有長足改善空間。學者檢討試算,定班定線服務每人每趟次補助三、四千元,甚至即使空車也跑上路,工具導向意味濃厚,違背資源分配合理與均衡程度,既扭曲美意,更像拚業績。
偏鄉醫療資源匱乏,大眾交通不便,成了就醫藩籬,病友及家屬得舟車勞頓、心力交瘁,但攤開公部門現有服務,不是定班定線、資源有限,就是無法真正滿足偏鄉民眾需求,以致不少病友家屬或罹癌長者索性自駕,暴露在危險交通環境中。
解決最後一哩行的需求迫在眉睫,資源得對準刀口,擺脫補助奧援思維,建立穩健財源,否則隨時斷炊、無法對症下藥,只會讓沒車可搭的偏鄉長者更無助、交通部宣傳的政績一場空。
交通只是手段,貼近生活、回饋需求才是目的,整合跨部會資源,做大綜效的餅,不妨從社區發展視角,著手交通管理,設法把青壯人口留在原生地服務,兼顧交通安全之外,也維繫區域平衡發展;挹注更多元的想像,才有望迎戰偏鄉運輸迫切亟需解決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