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n 陽光行動 願景夥伴 銀享全球
比利時照顧新標準「23+1」推手之一瑪蒂范登堡(Maddy Van de Bergh)今天出席「銀享全球」主辦的「銀新時代亞太高峰會」,分享比利時落實「尊嚴照顧」的理念與作法。圖/銀享全球提供

比利時照顧新標準「23+1」推手之一瑪蒂范登堡(Maddy Van de Bergh)今天出席「銀享全球」主辦的「銀新時代亞太高峰會」,分享比利時落實「尊嚴照顧」的理念與作法。圖/銀享全球提供

比利時長照新標準 密集照顧外的23小時尊嚴生活

比利時一間超過百年的照顧中心發現,每一位住戶每天受密集照顧的時間,平均不到1小時;儘管是失能最嚴重的長者,也不多於77分鐘。這個數字,促成比利時長照新標準「23+1」,意即關注失能者1小時照顧之外,23小時的尊嚴生活。

「23+1」推手之一、比利時聖伊莉莎白照顧中心主任瑪蒂范登堡(Maddy Van de Bergh)今天出席銀髮社企「銀享全球」主辦的銀新時代亞太高峰會,分享比利時落實尊嚴照顧的理念與作法。

比利時與台灣面積相當,同樣地狹人稠、且2年內將步入超高齡社會(全國每5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老人)。范登堡說,這是國家難題,也是照護機構的挑戰,尤其「未來的客戶,不會再是沉默的一代,他們有具體的期待,期待老後有更好的生活環境、品質。」

為了因應大幅成長的長照人口,范登堡不久前統計照顧中心的每位個案,究竟花長照員多少時間?以評估未來長照需求。但她意外發現,平均每人每日接受密集照顧的時間,不滿1小時——「那剩下23小時,他們在幹嘛?」她問自己。

面對自己的提問,范登堡給了清晰的答案:機構裡需要「生活政策」,而不只是照顧政策。「提升照護品質的方法,就是關注客戶的生活品質、生活環境。」她說。

范登堡視機構住民為「客戶」,而不只是「被照顧者」。這樣的思維,翻轉了機構的經營模式,「從醫療模式,轉為全人模式;從供給的人,轉為滿足需求的人;從上對下的管理,轉為參與式互動。」

具體的作法是,這間照顧中心定期為被照顧者安排諮詢時間,「告訴他們,成為自己人生的導演」;被照顧者也成立「餐點委員會」、「住民委員會」,與大廚討論每日菜單、與照服員討論沐浴的方式與頻率——「很快地,你就發現客訴少了很多。」范登堡說。

為了避免機構像是生冷的醫院,范登堡說,白天時,機構工作人員會穿上polo衫、大紅褲子,甚至是自己的居家服;晚上,則換上睡袍。「失去時間感的失智長輩,一看就知道現在是睡覺時間,不必再強迫她就寢。」

近日,超過百年歷史的聖伊莉莎白照顧中心,將改建換新。范登堡說,機構長輩可選擇跟好友住在同一層,以及窗外景色。

「護理之家不是孤島,是社區的一部分。」范登堡說,照顧中心號召社區青年志工陪伴長者,也安排長輩定期與幼兒園孩子做體操、與高中生創作自己的生命之書——跨世代的互助,也為機構增添不少照顧生力軍。

范登堡說,長輩住進機構時,往往是生命最脆弱的時刻,「他們面對太多失去的經驗:失去親人、失去身體、失去生命中原有的角色」;作為一個好的機構,不是像長照工廠、剝奪生活中的自主權,而是替他們找回尊嚴,尋一個新的家。

相關文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