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n 陽光行動 台灣將邁入非核
屏東核三廠二號機將於五月十七日進入除役階段,宣告台灣邁入非核家園,核三廠也將轉型為太陽能光電園區。記者劉學聖/攝影

屏東核三廠二號機將於五月十七日進入除役階段,宣告台灣邁入非核家園,核三廠也將轉型為太陽能光電園區。記者劉學聖/攝影

台灣將邁入非核家園…核電下月歸零 用電變貴變髒

核三廠二號機運轉執照將於五月十七日到期,全台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能發電機進入除役階段後,宣告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。

對於長年堅持非核理念的反核團體、將反核寫入黨綱行動綱領的民進黨而言,非核或許落實了一部分人理想,家園對於用電的需求卻不減反增,這不僅不是美好童話故事的結局,換來的是能源安全風險增加、電價調漲壓力難解、空氣品質惡化籠罩的噩夢降臨,也就是說,國人的用電將變貴、變髒也變得不安全。

供電風險 多股難解習題纏繞

對於堅持核能發電不安全與核電廠廢料無法處理的反核人士,在核三廠二號機今年五月除役後,他們的噩夢是結束了,但台灣進入非核家園後,更大噩夢才正要開始。這是能源安全、供電穩定、電力價格,以及高碳排發電等多股難題相互纏繞的僵局,隨著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能發電機組走入歷史,台灣要面對的能源現實反而更嚴峻。

台電官網的今日電力資訊,核三廠二號的裝置容量九十五萬瓩,核電相對便宜,也是無碳的基載電力。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表示,去年核能發電占比只剩百分之四點二二,從電力貢獻來看,總發電量不過一二一億度,或許比重不高,但很重要的是,核電是「無碳的基載電力」,當核電在台灣走入歷史後,「無碳基載電力等於歸零」,再生能源雖是無碳電力,但不是基載電力,因為再生能源無法廿四小時隨時穩定供電。

國安危機 共軍模擬能源鎖喉

核電歸零意謂著一部分基載電力的消失,這對於國家基載電力的維持將造成無法忽視的風險,近期就出現顯著令人不安的案例,中共解放軍四月二日對台灣軍演,包括轟炸高雄永安天然氣接收站的模擬通報,對台灣施以能源鎖喉,非核之後,台灣的能源進口依存度愈高,更加凸顯能源安全的脆弱。

民進黨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不僅危及國安,還忽視地球人類共同面對的氣候變遷與全球淨零趨勢。

台電規畫,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後的百分之三發電缺口,將由陸續併網的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機組彌補,並運用燃氣、抽蓄水力、再生能源、電池儲能電力資源,搭配時間電價、需量反應等需求管理措施,確保穩定供電。

非核困境 悖離全球淨零趨勢

核電具有基載電力與低碳能源的特色,基於國家安全及供電穩定的觀點,同屬基載電力的火力發電才能取代核電,卻面臨與全球淨零趨勢相悖的碳排問題。台電雖然規畫將燃煤電廠轉型為燃氣電廠,卻不肯兌現增一(燃氣)拆一(燃煤)的承諾,因此引發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爭議。政府坦言保留燃煤機組是為了能源安全穩定,燃煤機組要轉為國安機組,顯然政府很清楚台灣的能源安全面臨很大的風險,卻仍執意步入非核能源困境。

葉宗洸說,不只中火的燃煤機組保留,高雄興達電廠的兩個燃煤機組早已停止運轉,但並未拆除,也是轉成所謂的備用機組,凸顯台灣面臨基載電力不足問題,「核電這個無碳基載電力消失後,就只能以這種高碳排的電力來補充,對供電品質、空氣品質都會造成影響」。

而隨著燃氣機組增加,需興建更多天然氣接收站,但台灣目前只有台中、高雄兩個接收站正常營運,三接迄今未正式運轉,其他接收站的進度也都落後,政府再以用電需求情勒民眾接受興建接收站,這都是非核之後全民不得不概括承受的苦果。

相關文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