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薪無用 學者籲客運業採彈性工時
公車駕駛缺工、老化,政府、客運業想方設法仍難擋離職潮。交通學者認為,加薪等手段只能治標,沒有切中要點,年輕人重視彈性自由,才不想進入客運業,應導入數位管理、開放彈性工時,並提高職業社會尊嚴,因應難以逆轉的人力荒。
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泰說,年輕人寧可開Uber(多元計程車),不想綁在公車路線上一整天,客運業若能導入彈性工時,例如安排半天班表,增加排班多元性,可吸引更多人加入。
林良泰說,政府可透過第三方建立優良駕駛人力資料庫,供業者聘用參考;客運業引進數位管理模式,尤其透過AI輔助,可靈活調度人力。
交通學者鍾慧諭表示,公車路網應重新盤點,以降低人力,又可滿足運輸需求;客運業被認為較傳統、仰賴補貼,政府應放寬差別計價,讓業者開發多元服務,創造營收。
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教授兼建設學院院長蘇昭銘說,公車司機具備專業技能,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,但不像飛機機長般獲尊重,客運業應改善薪資結構,減少低底薪、高獎金模式,避免工時長才領得多;老化問題需分析根本原因,單靠加薪無法翻轉。
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,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投入?應詳查原因,再提出對策,才能對症下藥;各國都遭遇類似狀況,都比台灣早提出因應之道,政府因應客運業缺工問題,「我覺得進展太慢」。
李克聰說,駕駛面對事故、投訴壓力大,加上人力往中高齡傾斜,相對風險提高,客運業應透過保險機制,一方面提供健康保障,遇到事故時以保險因應,減輕駕駛承擔風險,也可穩定人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