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察站/駕駛專業 不該被當成服務業
公車駕駛鬧人力荒,客運業坦言,過去四十年不斷在徵人,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盤點各項對策,不外乎加薪、延長退休年限或補助職業大客車駕訓,問題是客運業勞動時間長、薪資結構複雜,加上對駕駛缺乏尊重,若不扭轉惡劣的勞動條件,恐怕難擋駕駛「跳車」轉行。
雙北捷運已成路網,近年桃園、台中、台南與高雄搶蓋捷運,縣市也積極爭取軌道這條「王道」;各地公車路線紛紛減班、停駛,突發因素脫班也很常見。公車是最便宜、最親民的大眾運輸系統,卻正崩壞中。
追根究柢是人力不足,新血投入意願低,只好延長退休年限,避免人力流失太快,祭出重金招募到的,又多半是「重出江湖」的資深駕駛,短期內穩住人力,但年齡結構往中高齡傾斜,只是讓問題延後五至十年爆發。
是誰逼走公車駕駛?本報記者訪談多名離職、現任駕駛、客運業者與人力、交通學者,關鍵在於公車駕駛社會尊重不足,甚至有駕駛認為,說出自己是公車司機感覺沒面子;這段對談讓人感到心酸,也為載乘客上學、上班、返家、出遊的駕駛們感到委屈。
駕駛交通運具是專業技術,大家尊重機長、船長、列車長,卻輕忽串聯日常生活的「駕駛長」,把公車客運當成服務業,甚至找駕駛麻煩,都是讓他們大嘆「不如歸去」的關鍵。
為了徵才,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祭出加薪、獎金各式「胡蘿蔔」,但重賞之下為何不見如過江之鯽的勇夫?駕駛的薪資結構複雜,除了底薪,各種名目的津貼與補貼,背後隱藏著高工時成本,以及手握方向盤以外的免費勞動。
公車駕駛肩負乘客安全,一旦發生事故,如何釐清事故責任與風險?往往業者說了算,駕駛成為第一時間被問責的對象。
軌道運輸再發達,也不能取代公車路線,公車缺工問題已久,人力荒已不會回頭,除了短期對策守住人力,更要調整勞動條件、薪資結構,運用科技力量,讓未來還能有公車可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