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步環島57天...垃圾海灘淌黑水 看見你我的自私
生活五十七天或者更久,需要多少衣服、物品?
打開地圖、拿出小筆記本,有人坐小椅子、有人盤腿在大布墊上,也有趴著、側躺著的。三月十二日晚上七點,桃園觀音國中的室內體育館裡,三十多位參與海濱徒步環島的學員、志工、講師,正聽著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(TAMEE)理事長黃宗舜、祕書長郭兆偉、志工邱慶耀等,輪番分享隔天的行程與注意事項,以及附近海洋生態可關注的議題。
走在海邊思考 什麼真的需要
這是此行第廿四天,隊員走了逾三分之一個台灣,發現用到的物品遠比帶的少。
三套衣服,兩套供日間行程替換,一套晚上梳洗、睡覺穿,厚、薄不同的外套,雨衣、水壺、手機、充電器、太陽眼鏡等隨身物品,都裝進一個比A4紙張稍大的後背包,換洗衣物、盥洗用具,用比登機箱略小的行李箱放上運補車,估計不到六公斤的裝備,就可在外生活五十七天。
「只要親身走進環境,就會被環境感動,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,」郭兆偉說,「當你每天晚上就是在一個睡袋大小的空間休息,就會去思考我們平日生活為何會擁有如此多的不需要,進而改變習慣,變得更環保、更友善環境」。
海洋教育活動 十萬人次參與
十年來,TAMEE辦了四次長天數的濱海環島徒步體驗。白天,走在海邊或臨海的馬路;晚上,就在借宿的濱海校園過夜,同時由協會邀請講師分享環境議題。
每天,參與的隊員人數都不太一樣,報名全程的人可能會請假,每到一個地方都可能有來走兩、三天的,還有許多曾經參與過來探班、送補給品的熱心夥伴。十年來,天數長短不同的海洋教育活動,面對面接觸超過十萬人次,藉此擴散讓更多台灣人關注環境與海洋議題。
二○一九年,協會主題「走在家鄉海之濱—海洋百工探尋」,從高雄出發順時針環島,除了各海岸線知名地景與環境,還邀請靠海生活的漁工、養殖人家、海洋信仰等講師來分享。
台灣南部的海岸相對乾淨,隊伍一路北上,從新竹進入桃園,明顯感受到人類活動密度變高的海邊,已不再是單純的風景。
風景不再單純 垃圾成為日常
沿著桃園觀音的海岸線徒步走,靠近大海一邊的是白浪、藻礁、消波塊,另一邊台六十一線上是馬路、汽車、工業區。隔開人造與自然環境的,是頭上高大的發電風車,與腳下無邊無際的垃圾。
從領略風景到觀察環境,更多學員的心情,是「走近海洋,看見我們人類的自私」。
環島第廿五天,從觀音國中繞過大潭電廠往北走,途經樹林溪、大崛溪、老街溪、新街溪等出海口。看著樹林溪被汙染變色的水流向大海,衝擊著環境、也消滅著藻礁。
黃宗舜臉上帶著點疲憊的無力感問隊友們:「要走嗎?」
十公里四條溪 四種汙染顏色
會這麼問,是因為承載著觀音附近大大小小工業區的汙染,連微生物都難以存活的樹林溪,在十年前黃宗舜第一次走過就已經是「黑水溝」。即便桃園的大家長從縣長升格為市長,首長有藍有綠,溪水是一貫的黑。
這短短十公里不到的四條溪,流進大海的水有橘色、黑色、褐色、綠色。不同的汙染,同樣晝夜不停地傷害著海洋,傷害著藻礁。學員自問,「我們對環境做了些什麼?」
郭兆偉說,桃園海岸這段經碳十四鑑定生長了逾七千五百年的藻礁,很可能是台灣現存最長壽的活生物,比起阿里山神木的年紀大了足足有一倍,但長年的汙染與為了發電需求的開發,讓藻礁愈來愈難生存。
郭兆偉進一步指出,藻礁跟珊瑚都是水裡浮游生物、小魚賴以生存的重要生態。相較於珊瑚一年可以生長幾公分,藻礁一年只長○點一公分,並且在相對強勁的水流與攝氏廿五度以下的環境仍持續生長,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。
失去了藻礁,就將失去豐富的海洋生態。是誰汙染了這些河川?是誰殺死了藻礁?
無良企業?我們都有責
十年來,許多參與活動的隊友,一開始都會把矛頭指向無良企業、只顧著賺錢的工廠。但郭兆偉說,「我們都是共犯之一」。
有一次走過桃園、同樣在晚間分享環境教育,講到鄰近工業區造成的汙染,郭兆偉認為「不能只罵工廠,是因為我們人類有這些需求,才讓染布、染整、石化、塑膠等工廠林立」。「你的家人都可能就在這些工廠裡面工作,這是我們自己選擇要這樣的物質文明,也選擇成為汙染的幫凶」。
TAMEE深知每個人都是環境汙染的共犯,也都可以是改善環境的那一雙善良的手,「所謂環保,就是讓所有經過我們手上的資源用久一點」,黃宗舜說,協會辦環島徒步體驗,就是希望喚醒每個人自身的環保意識,這比起簡單究責於目標明顯的工廠、企業更重要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