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n 陽光行動 電子發票 城鄉差距
電子發票。 報系資料照

電子發票。 報系資料照

電子發票下鄉 沒人搞得懂

圖/經濟日報提供
圖/經濟日報提供

家住宜蘭的陳小姐身上沒有任何發票載具,她說,電子發票在鄉下根本是稀有動物。

除了超商會給一張與傳統發票不同的紙本電子發票之外,包括在地的百貨公司,都不使用電子發票,「要載具做什麼?這是我們鄉下人的疑惑」。

財政部統計,國內有70多萬家營利事業,已導入電子發票的只有5萬家,且全都集中在都會區。

多元更麻煩 憑證條碼難解釋

「推廣電子發票,我們從連鎖店開始,像是四大超商、量販店,至於偏遠地區的小店,推了半天,都看不到效果。」財政部的電子發票專案辦公室成員老實說,鄉下地方很難推、事倍功半,因此,現階段還不是推廣電子發票的重點。像在台東、澎湖、金門,除了連鎖超商之外,幾乎沒有商店採用電子發票;花蓮的部分,也僅有少數名產店採用。

財政部推廣電子發票,目前還看到相當大的「城鄉落差」。鄉下的人少、商店也很習慣使用傳統的收銀機發票,政府正在推廣的電子發票,在這邊似乎是「帝力於我何有哉」,民眾甚至不知道有電子發票這玩意兒。

之所以如此,除了宣傳的問題外,「載具」不夠普及,也是個相當大的原因。

發票無紙化,發票「載具」是靈魂。政府推動電子發票三年來,為順應不同消費習慣,發票載具百花齊放。光是「共通性載具」就有:金融卡、自然人憑證與手機條碼三種;「非共通性載具」更是琳瑯滿目,最耳熟能詳的包括捷運悠遊卡、悠遊聯名卡、超商發行的icash,以及百貨公司、3C賣場、量販店、服飾品牌等數量驚人的「會員卡」。

「載具百百種」的結果,卻變成了一門苦工。

圖/經濟日報提供
圖/經濟日報提供

同是捷運卡 南北待遇大不同

財政部接到很多民眾反應說,手機條碼、自然人憑證等使用範圍較大的共通性載具,主管機關並非主動核發,要靠消費者自主性申請,大大降低使用載具的興趣。

另外,載具不同,發票存放在雲端的位置也不一樣,消費者必須自行歸戶整合,電子發票才不會四散各處。否則,選擇用載具索取電子發票就是自找麻煩,不如拿紙本發票方便。

「我們不希望改變消費者的習慣,載具選擇多元化,目的是要讓消費者可以自己選擇取貼近自己、常用的工具」,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主任蘇俊榮解釋,眼花撩亂的載具背後,醞藏著政府推動發票無紙化過程,不敢貿然巔覆舊習,只能小心翼翼測試的態度。

然而,目前電子發票使用的載具,像是悠遊卡、手機條碼、自然人憑證等,在鄉下,都不是普及的東西。

此外,載具多元化,真得面面俱到了嗎?在高雄就讀大學的李同學說,台北的捷運悠遊卡,在超商消費可儲存電子發票,為什麼高雄捷運一卡通卻不行。政府在推動載具多元化,一樣是捷運卡,都有儲值功能,南北待遇大不相同。

財政資訊中心指出,在大樹法則之下,這5萬家電子發票使用業者,一年開出的電子發票超過38 億張,約占全台發票開立總量的一半(目前為80億張)。財政部承認,另一半電子發票,要靠更有效的載具來帶動。

相關文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