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n 陽光行動 願景在地 願景在地第四波
新竹縣多所國中小推動跳繩運動,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。 圖/新竹縣政府提供

新竹縣多所國中小推動跳繩運動,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。 圖/新竹縣政府提供

新竹/缺錢沒設備 校園一樣「動」起來

前言:

近年3C產品盛行,加上學生運動減少,小胖子增多,教育部調查也發現,學校體育授課時數不如先進國家,推動在校每周150分鐘規律運動成當務之急。

新竹縣百餘所學校受限場地、經費、專業師資,仍各自努力發展多元特色運動,聯合報系願景在地深入校園,了解學校如何「動」起來?也發掘問題,協助加把勁,動一動。

新竹縣在國中小學廣推特色運動社團,利用課間活動空檔,讓學生「動起來」,市區學校運動成績表現亮眼,聯合報系記者直擊,不少偏鄉學校則因學生人數少、經費與設施不足「克難」運動,即使能拚出好成績,但過程辛苦,且難以為繼。

新竹縣較市區的學校運動社團,以發展競賽型運動為主,例如竹北博愛國小射箭隊、湖口新湖國小拔河隊和關西國小棒球隊等校,都有不錯成績,但為避免運動集中在少數菁英,也發展跳健康操,要求全校學生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以上。

缺標準操場 兒童節送跳繩

偏鄉及郊區學校則因人數少、缺乏標準操場,無法以參加競賽為目標,大都發展特色運動,用最省錢的「全民運動」方式推廣,例如五峰花園國小師長、教職員帶孩子跑山路;新豐國中利用學校周邊農路騎自行車,運動外也熟悉社區和農村環境;秀巒國小為發展射箭運動,找來廢棄的榻榻米當靶練習。

新竹縣秀巒國小射箭隊利用廢棄的榻榻米當靶,發展射箭運動。 圖/秀巒國小提供
新竹縣秀巒國小射箭隊利用廢棄的榻榻米當靶,發展射箭運動。 圖/秀巒國小提供
竹東瑞峰國小不到50名學生,無法開辦體育社團,學校於是發展跳繩,費用不多,又可讓孩子運動、長高,學校規定全校學生都要參與學習,今年兒童節送每個孩子一條跳繩,讓學生在家也能玩,孩子都很開心。

鳳岡直排輪 未入學就會溜

「我們都會溜直排輪!」竹北市郊的鳳岡國小設直排輪運動場,學生最能領會風馳電掣,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溜,家住附近的未入學前就到學校溜直排輪,不僅縣內比賽多次獲獎,也帶動社區運動風氣,很難相信,當初學校因爭取經費困難,直排輪場是以操場內圈克難改建而成。

校長李杏煖感嘆說,偏鄉學校即使在資源有限下拚出成績,仍面臨師資不足的困擾,有時難免心有餘力不足。

雨跳繩晴跑步 集點換獎卡

寶山國小山湖分校則是祭出獎勵措施,校方發明遊戲卡,雨天跳繩、晴天跑步,達成目標給點數,集點可換獎勵卡片,3個學期以來,每天跑40圈籃球場,學生從開始4%增到38%,體重過重的小朋友也從11%降到5%,「有獎勵真的有差!」

圖/聯合報提供
圖/聯合報提供

(記者李青霖、郭政芬、莊旻靜、王敏旭、蔡昕穎、林麒瑋、羅緗綸、王慧瑛)

相關文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