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n 陽光行動 還我山河 河海淨源
在丹麥採訪強調眼見為憑,受訪者堅持記者看現場才開始解釋,圖為丹麥防洪工程,採訪團隊全員換上工地鞋帽。 攝影/陳瑞源

在丹麥採訪強調眼見為憑,受訪者堅持記者看現場才開始解釋,圖為丹麥防洪工程,採訪團隊全員換上工地鞋帽。 攝影/陳瑞源

採訪側記/童話王國丹麥 一個人人平等的國度

搭乘16小時的飛機,早晨7時,《聯合報系》願景工程採訪團隊抵達丹麥首都哥本哈根。

這趟採訪行程是由「綠色國度(State of Green)」安排,這個機構是由丹麥政府、工業聯合會、能源協會、農業與食品委員會、風能工業協會成立,丹麥腓特烈王儲也有出資,負責丹麥對外公關事務,包括外媒採訪、官方考察、商業交流等。

左圖:綠色國度媒體主管尼爾森與udnTV記者韓瑩合影。
右圖:綠色國度業務專員湯瑪士與udnTV攝影記者蔡秉儒合影。 攝影/陳瑞源
左圖:綠色國度媒體主管尼爾森與udnTV記者韓瑩合影。
右圖:綠色國度業務專員湯瑪士與udnTV攝影記者蔡秉儒合影。 攝影/陳瑞源

高階主管親自開車

兩周的採訪,「綠色國度」安排車輛接送,第一周由業務專員湯瑪士(Thomas Thellesen)駕駛,第二周則是媒體主管尼爾森(Iver Høj Nielsen)親自駕車。看著穿著正式、談吐穩重的尼爾森,記者還特別確認:「是你開車?」尼爾森一臉輕鬆的笑說:「是啊!別被嚇到!」

這是採訪前對丹麥的第一印象。在台灣,不是「官夠大」就是「錢夠多」的人配有司機,相形之下司機的地位也較低下,甚至部分官員走行程時不願與司機同桌用餐。在充滿設計感的「綠色國度」總部擔任主管,親自駕駛手排廂型車,對記者來說相當特別,甚至,其中一天採訪豬隻屠宰場的清洗節水,需要凌晨3點半出發,也是由尼爾森開夜車。

採訪自來水防滲漏工程,跨國企業葛蘭富(Grundfos)派出3位高階主管受訪,結束後,這些平時搭飛機坐商務艙、西裝鼻挺的商人,沒有進口黑頭車來接他們,而是詢問「綠色國度」載送採訪團隊的箱型車還有沒有空位讓他們搭便車。

走在哥本哈根街道上,迎面走來的一位型男,手持夾子撿起路邊垃圾,笑著對我們打招呼;晚上閒逛,阻街女郎沒有躲躲藏藏,反而向對街大喊:「哈囉!這邊男生不夠!」在這裡,沒有「低下階級」,不只民眾不會瞧不起他們,他們自己也不會自卑,也難怪半官方、資金充裕的「綠色國度」主管親自開車、和記者一起坐在路邊吃三明治、到加油站買熱狗,對他們而言是多麼正常的事情。

眼見為憑 一定要邊走邊聊

本趟採訪是為了找尋河川汙染、地層下陷、海岸線人工化的解決方案,記者前去了汙水處理廠、海岸線濕地復育、防洪工程、零污染港口等地,流程幾乎都是先簡報、再實地走動採訪,而簡報僅是背景介紹,真正值得報導的內容必定要讓受訪者邊走邊講,換言之,對採訪工作來說,簡報的內容「不能用」。

簡報時提出一些問題,回答多半是「等一下你會看到,我再向你解釋。」他們強調眼見為憑,與國內以受訪者談話內容為主的「堵麥」以及記者會情況不同。

在丹麥採訪強調眼見為憑,連鑽探器具也不忘展示給記者看。 攝影/陳瑞源
在丹麥採訪強調眼見為憑,連鑽探器具也不忘展示給記者看。 攝影/陳瑞源

也因為必定要到現場採訪,這趟採訪行程宛如變裝秀,為了讓我們親眼所見海港有多乾淨,安排了噴射小艇與潛水夫,潛水夫是要到海底撈海菜與水母、海星,應證港口的乾淨水質。當時丹麥雖然已經入春,地處北歐與海風強勁,記者穿上了如同電影「世界末日」太空裝的防風、防寒特殊裝備;在屠宰場,因衛生標準極高,所有人入內都要穿上拋棄式的白色防護衣褲與帽子,蓄鬍者還要戴上口罩;在自來水廠,進入室內則要穿上免洗鞋套。

丹麥豬隻屠宰場衛生標準極高,採訪團隊必須全程穿上白色防護衣褲與帽子。  攝影/陳瑞源
丹麥豬隻屠宰場衛生標準極高,採訪團隊必須全程穿上白色防護衣褲與帽子。  攝影/陳瑞源

歷次考察皆無效 丹麥辦事處好失望

在行前,丹麥駐台商務辦事處向採訪團隊簡報後,商務顧問許乃文突然有感而發的說:「真的希望你們不要把丹麥只看成『童話王國』,不要因為感覺太過遙遠而認為台灣做不到,其實他們也有政治因素、選民壓力,除了結果和理念之外,執行方式一定也有台灣可以參考借鏡的地方。」

許乃文口中的「童話王國」不是因為丹麥是安徒生的故鄉,而是在她工作中,看過太多次官員、民代前去考察,最後結論都是「認同,但是在台灣可能......」例如電價、水價、油價等在台灣幾乎「碰不得」的議題,或是解決自來水高滲漏率的龐大投資,都讓考察無疾而終。

《聯合報系》願景工程推出以來,在各項議題皆引起回響,這次前往丹麥紮實採訪,透過專業的編採團隊與影音呈現,必能為福爾摩沙帶來正向改變,留住台灣的美麗。

採訪團隊與受訪者都穿上了如同電影「世界末日」太空裝的防風、防寒特殊裝備。  攝影/陳瑞源
採訪團隊與受訪者都穿上了如同電影「世界末日」太空裝的防風、防寒特殊裝備。  攝影/陳瑞源

相關文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