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走國光石化 遊子返鄉「做換工」迎麥田香
天未亮,儘管被窩裡的溫暖,讓人離不了床,23歲的彰化大城返鄉青農蔡翌璋,卻已迅速爬起盥洗,用完早餐後,他就得下田了。在農村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鐵的紀律對農人來說,是必要的。
蔡翌璋的祖厝前有一畝地,青綠色的麥浪在微亮的天光下迎風搖曳。不過,阿璋今天是要「做換工」,要到別人的田幫忙,這是傳統農村為了克服人力不足,想出來的辦法。阿璋笑說,「今天你幫我,明天我幫你,我們那裏有七、八個的人,我是年紀最小的『幼齒ㄟ』」。
2011年,政府宣告國光石化撤案,也就是在那一年,喜願小麥在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介紹下,與大城鄉農會一同推廣小麥契作。喜願小麥總兼施明煌表示,在爭議事件離場後,為了增加農民收入,在現有一期水稻、二期花生後,再加了一個三期小麥。
施明煌的職銜叫「總兼」,取義什麼都管、什麼都兼。他說,喜願做的事,不只買賣,而是要重建傳統農村生活的互助、陪伴關係。第一年的小麥契作,就從9公頃做起,第二年成長到25公頃,第三年拜農委會活化休耕地、補助契作小麥之賜,小麥面積一舉拉高到160多公頃。
他表示,大城鄉的小麥田,標榜友善農法,不用化肥、農藥,甚至鳥來了也不刻意驅趕。儘管產量因此受限,但他深信,這是天地與人和萬物的共生之道。每個人都有得,但有也有失,贏者未必是要全拿。
大城鄉農會推廣股長劉双美指出,這160多公頃小麥契作,除了喜願以每公斤30元保證價格收購外,連同政府補助,一季約可幫農民多賺1,800萬元收入。為了延伸小麥價值鏈,農會還把小麥混合當地出名的花生,推出了「土豆麥酥」,往往一推出就一掃而空。
但是,她也坦言,160公頃的小麥契作田,未來還能不能再往上拉,取決於市場銷路,若台灣能有穩定的銷售市場,農民會對契作小麥更有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