傾聽、觀察、不介入 讓孩子自主玩出一座遊戲場

聯經出版 王佳琪、李玉華、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

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有一個「遊戲景觀(playscape)」,需要我們一個個大人,用參與式設計,去趨近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。

設計兒童的遊戲景觀的基本入門,是滿足孩子成長過程每一階段身心發展需求,以建立感官直覺、獨立人格、民主素養、溝通社交、執行功能、風險管理、創意想像等能力,核心關鍵就是能在自然且安全的遊戲景觀中「自由遊戲(free play)」。

轉譯孩子的創作

兒童使用者受邀參與規劃,表達想法、提供意見和經驗,過程由遊戲孩子王(play leaders)創造初步的遊戲機會,引導著孩子開始自由遊戲。用各種可以萃取出孩子內心世界的方式,希望越來越貼近其內心,接著和孩子確認他們的遊戲行為,轉化翻譯出他們的遊戲需求,最後由設計師落實執行到空間硬體的設置。

紙上談兒童主體參與,看來容易,但兒童參與實驗工作坊的現場作業及事後「轉譯」卻無比挑戰。

執行細節要怎麼做,才會是「不以成人管理思維」去局限兒童遊戲的可能,減少成人視角立場介入、規範和限制?尤其,當對象是 2-12 歲的孩子,台灣從來沒有過這種經驗,我們從來沒有好好蹲下身聆聽他們的想法,或踮起腳跟上他們的想像世界。雖然他們在台灣大環境下的遊戲體驗匱乏,但他們是否能透過一場場層次堆疊的工作坊,從小型素材繪畫手作(黏土、色紙、樹枝、樹葉、果實)、大型素材拼裝創造(如紙箱、紙卷筒、實木塊、棧板、瓦楞板、稻草捆、繩索),聚焦在這塊「屬於你的地方」:島、祕密基地、空地,思索自己喜歡玩什麼?想要玩什麼?

聆聽孩子的想法,激發他們思考::想玩什麼?喜歡玩什麼?圖/聯經出版提供

認識被設計的基地

做兒童參與時,怎麼帶孩子認識遊戲基地呢?以下是倫敦景觀建築師協會(Landscape Institute)幾個可成教案的活動建議:絕對不是「發給每個孩子一把尺,說政府規定這裡、那裡幾公分,請你們量量看」這樣就結束的數學課。

帶著孩子去量測基地,絕對不是說:「請量出這裡幾公尺」就沒了;而是,孩子自己可以當度量衡,因為是他們在這個空間裡玩,身體是最有感的尺寸。讓孩子躺下來當測量,孩子站著手牽手當測量,滾好幾個輪胎來測量,這個區域能裝多少小孩,大家來擠一擠看看,這個區域是什麼形狀,紙箱或大塊保麗龍拼拼看,看這個空間可以是什麼模樣等。

接著觀察基地本身已存在的各種建物,或是上面的原有物件是什麼材質;在素材運用上,提供各種可以使用在這個基地的材料,若孩子想做一間躲避小屋,那就用各種紙類、木片、橡膠、花草或金屬片,拿高躲在下面來試試能不能抵擋風雨,假裝豪雨,用水柱沖躲在素材下的孩子,玩樂的同時也能知道:「喔⋯⋯遮蔭不能用紙!至少要用木片之類的。」運用指南針,知道日出日落的方向,幫助安排遮蔭和設施的避日照點;用各色色紙站在各種高度點,舉高飄在空中,讓風向跟風速被視覺化看見,了解這一塊基地的微型氣候。讓孩子自己做模型中的小人(如利用毛根),做出他自己的尺度,這樣就能清楚知道孩子做的高度、寬度和陡度等的尺寸,相對於他的人物是如何,而不是老師、家長或設計師自己揣測。

讓孩子(和老師及家長)先就初步感受幫基地評價,喜歡什麼部分?不喜歡什麼區域?用最直觀的方式互動。在基地的圖面上,記錄下來誰在什麼區域笑臉,誰在哪裡哭臉,大家討論為何這一個人會在那裡哭臉呢?例如:輪椅使用的孩子會在台階哭臉,為什麼呢?喔,因為不能自己上下樓⋯⋯而到了自由遊戲的現場,遊戲孩子王的角色非常重要,因為他們是讓孩子能在友善支持的環境下,自在展現自我而進行遊戲的第一線人員,也同時肩負要務,將孩子當作主體來傾聽,用引導而非教導的模式,來啟動孩子自由遊戲的機會。

用身體丈量基地、動手自製遮雨棚,用各種嘗試打造屬於自己的遊戲場。圖/聯經出版提供

怎麼跟孩子玩,也是一門專業的學問

除了收集各式各樣能讓孩子在現場發揮創意想像的大型素材,最關鍵任務,就是將理解兒童特質、尊重兒童主體、陪伴傾聽的文化氛圍營造出來。在旁的親職照顧者的支持也很重要,要陪伴、觀察、翻譯、引導,而不是介入、教示甚至主導。

遊戲孩子王和親職照顧者,對於「怎麼玩遊戲」和「怎麼一起玩」,最後到「好好一起玩」是什麼模樣,都應當陪伴著孩子嘗試、犯錯且一再嘗試,沒有幻想的固定模式,孩子之間可以隨興地沒特定目地的憑空玩耍、自主獨立玩耍、當個旁觀者、零互動沒交集地平行遊戲、玩在一起但不刻意配合或是成群結黨談合作或練領導,孩子才有更多選擇和機會。

所有身心能力狀態的兒童都一樣,需要在遊戲景觀中遭逢挑戰和接收刺激,傳統上許多不在意孩子感受、闖關競爭遊戲、大人意志介入、形式樣板主義、催促結案拍照或是下個指令「要一起玩啊!」的工作坊,其實是違背兒童的最大利益。

孩子自由遊戲形成創作時,過程遠比成果重要。若成人只看結果不陪過程,就淪於只看到遊具作品的思維。周遭大人必須放下「成果展」思維和「結果論」價值,不對成品過於期待,反而專注陪伴和觀察孩子行為背後深藏什麼意義。

打造對兒童友善的遊戲場,不二法門就是:「等待」,讓孩子間自發同玩和自主互動產生。...

想要能夠萃取孩子的遊戲真實樣貌,就必須給足孩子時空餘裕,核心精神就是「等待」,讓孩子間自發同玩和自主互動產生,而遊戲孩子王的精髓,就在「如何讓這些產生」。友善環境營造和工作坊活動操作方法,應當適合不同年齡和成熟程度的兒童,提供足夠時間和資源,確保兒童做好充分準備,更有自信地進入「兒童主體參與模式」,用孩子的立場跟視角平等溝通,減少評斷、不作質疑,讓孩子「慢慢來」。

把每個孩子的一言一行,當作重要個案來分析,動作表情、玩法甚至決定不玩時所說的話,都是遊戲空間設計的寶貴資產。一場場的實驗工作坊後,對參與的每一個孩子做個案分析和需求轉譯的工作,是日後讓每一個遊戲場能夠有「特色」的重要關鍵。

此選讀摘錄自《公園遊戲力:22個精彩案例 × 一群幕後推手,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》

作者 王佳琪、李玉華、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

出版 聯經出版

(部分內容經小編刪修)

身體

推薦文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