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蹤「生物可分解」真相!沒有跨域合作,哪來循環經濟?

願景工程 周妤靜
里仁為確保「生物可分解袋」的循環經濟價值,與上下游廠商規劃縝密的處理流程,也向消...

為了「減塑」、「環保」的光環,諸多業者標榜使用「生物可分解」的產品,例如甘蔗吸管、麥稈餐具;業者沒說的是,由農業廢棄物​​製成的PLA塑膠(Poly Lactic Acid,聚乳酸),為維持硬度而摻了塑膠,既無法與一般塑膠一同回收,也無法自然分解。對於PLA塑膠,國內還沒有成熟的回收機制。

真正的「循環經濟」,不是讓廢棄物「再活一次」而已。有機蔬食通路里仁,使用「PLA生物可分解袋」包裝蔬果之外,還親自為生物可分解袋的「循環價值」把關,自主回收後,再製為育苗杯與植樹肥料。

實踐循環經濟 必須跨域合作

「從過去到現在,都沒有通路做過這件事。」里仁開發副理周瑜瑛強調,為建立「生物可分解袋」的循環系統,里仁從產品源頭串連起,召集福業蔬果供應商與銘安科技合作研發蔬果包裝,由里仁向消費者回收包裝後,再轉交慈心大自然莊園掩埋堆肥,部分讓璟富公司轉製為「可分解」育苗杯。

之所以要自主回收、再利用,是因台灣不像美國、歐洲有專門處理PLA的工業堆肥場,多數PLA仍會進到焚化爐。環保署「資源循環辦公室」主任賴瑩瑩表示,「成立專門工業堆肥場需要全盤考量,包括市場的使用習慣。」她認為台灣使用PLA的比率不高、回收量少,未見明顯的經濟價值。

根據環保署回收基管會,近三年來,國內PLA塑膠的使用量約6,000至7,000公噸左右,回收量卻只有360至480公噸之間。PLA塑膠相似於傳統塑膠,若未進入焚化爐,多數會與傳統塑膠混淆、未被挑選出來,危害再生塑膠的品質。

縱使政府不認為PLA有循環經濟的價值、未完整規劃PLA的回收機制,里仁仍運用民間資源落實循環措施。周瑜瑛表示,就像三十年前推動有機栽種一樣,在「有機認證」規範尚未完善前,先帶頭做起。

為永續接受挑戰的先鋒者,日後有優勢

自詡為永續推廣者,里仁不只推出「循環包材」,也力行「零浪費」。「有機蔬果對我們來說,都是得來不易」,周瑜瑛表示,從慣行農法轉作有機,挑戰很大,因此里仁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向農友保證收購,並盡可能全蔬果利用,加工成酵素、果乾、醋汁。

在過去,很少加工廠願意接下里仁的工作,因為有機蔬果的大小不一,難以機械化去果、掏洗。且里仁對於「天然」有很高的要求,不接受添加劑,讓加工廠商頭痛萬分。

但在這幾年來,主打「有機無添加」的食品逐漸風行,早期接受挑戰的廠商反而有了經驗上的優勢。

有機蔬果大小不一,需要人工去果、掏洗。圖/里仁提供

里仁的「PLA生物可分解袋」循環系統至今未被其他品牌沿用,因為「工作量變大,又賺不了錢」。周瑜瑛指出,回收包裝袋不僅增加門市的工作量,顧客抱怨霧面的「生物可分解袋」會讓他們看不清裡面裝的產品,門市人員還得向消費者說明立意、解釋回收方式。

里仁在店舖設置生物可分解袋回收箱。圖/里仁提供

即使如此,里仁相信,「現在不做永續,未來就來不及了。」周瑜瑛表示,人類為了生存,不得不走向循環經濟,而里仁的角色是將農友、加工廠商與消費者串成一條互助鏈,茁壯彼此追求永續的信念,並透過合作,將信念執行出來。

【循環經濟Know how大解密】

如何鼓勵顧客將「生物可分解袋」帶回店內回收?

里仁在刊物、臉書粉專上,多次揭示「PLA生物可分解袋」的處理流程與畫面,促使消費者對於「生物可分解」有正確認識。在永續生產的議題上,里仁不只推廣「生物可分解袋」,也推廣「全食利用」,始終如一的理念讓消費者相信里仁是「玩真的」。且里仁會員本來就對永續環境有很強的責任感,門市人員發現,消費者沒將包裝袋帶回店裡,也會感到懊惱。

落實循環經濟得打破既有框架,如何不成犧牲打?

里仁以品牌通路的角色,帶動上下游廠商實踐循環經濟。打頭陣就要承擔原創失敗的風險,但里仁認定自己是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,勇於接受挑戰。里仁秉持社會企業的經營理念,也累積不少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,先行者的路上不再孤單。

推薦文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