緬甸的變與不變 讓人意想不到

聯合報 特派記者林以君、李碧蓮、黃義書、蔡秉儒 /緬甸報導 林以君、李碧蓮/多媒體製作
緬甸鄉間景況。 記者黃義書/攝影

永遠記得第一次到緬甸時,站在海關櫃檯前等待通關時的緊張。想起朋友嚇人的話,「違反這裡的言論自由條款,勞改就是15年起跳」,就覺得心頭起毛球。

飛機飛抵緬甸上空。 記者林以君/攝影

加上第一次緬甸行並不是很愉快的經驗,甚至在離境前的檢查中,還被那身形矮小的海關檢查員藉機搜查時捏了褲襠一把。

這又如何,接下來兩年又四度跑到緬甸,還越走越遠,連一般外人覺得的禁地「若開邦」都去了。

緬甸2011年結束軍事統治並走改革開放路線,從各種資料裡讀到軍事統治時的種種荒謬治理及規定,他們對媒體毫無友善可言,新聞自由度和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樣,全球排名長年來都是「三位數」。

低頭看著手上的觀光簽證,這是要如何自圓其說呢?

緬甸大金塔。 記者黃義書/攝影

機場調度 隔空登機

獨自踏上緬甸後倒也沒有那麼恐怖,海關官員看來真的是見怪不怪了,明明知道眼前這位沒說謊,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實話,那個戳章還是重重地敲在護照上。

進到這個曾經被軍人統治包得密不透風的國度,有一點點霉味,卻又讓人忍不住想剝開外殼,一探表象下的真實緬甸。

機場,是第一印象的開始。2015年12月這次,見識到了緬甸海關的「天真」。

一小時前才送走要返回台北的同事,心想早點排隊檢查應該可以早點進到候機室,在飛回駐地曼谷前小補眠,人龍長,倒也可忍受(不能忍受,要怎麼辦呢?)。

海關兩處檢查站都有X光機,循登機證上寫的檢查閘門排隊,但這班「Air Asia」飛往曼谷的登機門明明還有前一班泰國鳥航(Nok Air)停著呢,在這邊排隊,對嗎?

同班機旅客們的登機證都寫著相同的登機口號碼,大家耐著性子信任緬甸機場的調度,這樣的安排,應該沒問題(吧?)。

時間越來越近,前一班飛機還是沒走,後面這班飛機(Air Asia)怎麼可能停進來?等待同時,已經通過X光機檢查進到候機室。

這倒要看看機場如何神通廣大,讓飛曼谷的旅客跳過前一班「Nok Air」,再「隔空」登機。

不妙,飛曼谷的Air Asia停到另一邊的登機口了,大部分旅客卻在相隔約一百公尺外的這一邊繼續安檢,而且沒有停止或轉移的跡象。

大部分旅客在A候機室,Air Asia卻在B大廳的登機門。這是緬甸仰光國際機場,應該不會有這麼扯的事吧?後來一轉念,這句話應該是「這是仰光機場,才會有這麼扯的事。」

大批人馬應工作人員要求,退出A候機室,到B廳安檢站重新排隊,再一次X光機掃瞄隨身行李。離預訂起飛時間只剩15鐘。

夠「機車」了,這種機場調度。

緬甸常見民眾騎腳踏車,但仰光主要幹道不准兩輪交通工具通行。 記者黃義書/攝影

仰光市卻不夠機車

緬甸改走改革路線不到五年,許多外人覺得應該如此的事,經過緬甸人用自以為是的邏輯一「攪和」就成了「緬甸味」作法。

轉型前的緬甸,軍人統治國內外大小事,統治者用自己的封閉性的邏輯加上威權手段,常造成一些荒謬規定。第一大城仰光市區主要幹道不能騎兩輪摩托車、腳踏車的規定就是一例。

最多且最可信的傳聞是,曾有一位高官因為座車在仰光市區被機車撞到,氣得他下令不准兩輪車在主要幹道上行駛。

為此,2013年第一次到仰光市,只要進市區就一直搜尋哪裡可能有腳踏車、摩托車。你也得佩服軍事執政下的令出必行,唯一在市區瞥見的腳踏車竟是用推的。

仰光郊區仍開放機車及腳踏車等兩輪交通工具,但心中的懷疑是,仰光真的缺少兩輪式的機動交通工具,影響有多大?

後來在一次台灣精品展覽中,似乎找到答案。有廠商引進三輪式摩托車,一樣有機動特性,卻也避免違反仰光市幹道禁止兩輪交通工具的規定。

若真的是如此,的確是聰明的高招。

參透緬甸交通要有大智慧

商業中心及第一大城仰光市區幹道少了兩輪車,交通卻沒有因此更順暢,因為緬甸交通設計有玄機,在這個佛的國度裡,參不透它,該是你沒有交通慧根。

緬甸原來靠左走,上世紀70年代改為「靠右走」。行車靠右邊走,馬路上有左駕車,卻也同時有右駕車。左、右駕的駕駛習慣相反,卻又擠在靠右行駛的道路系統,混亂是一定的,緬甸人用緬甸式的智慧重組可能造成危險的道路系統。

第七屆世界緬華同僑聯誼大會在仰光舉行。 記者林以君/攝影

方向燈的緬式密碼

在緬甸開車打方向燈,是一種新的定義。

由於左、右駕同時存在,許多汽車駕駛座是「右駕」,超車時因為前車擋住「右駕」駕駛的視線,看不到前面路況時就要靠前車指引。

假設要超車,遇見前車打右轉燈,這是警告後車不得超車(靠右邊才安全),因為隔壁車道有車正迎面開來。若是打左轉燈,則是告訴後面的車輛此時可超車(可快速通過)。

後車超越前車時,駕駛人有個禮貌性小動作,大家會降下車窗並用手(指)比出後方是否仍有待超越的車輛、有幾輛,好讓前車有個心理準備。

手機 vs. 發電機

緬甸像是跳躍式成長,民眾沒有經歷過市話普及的階段,就從手搖式電話跳到手機,更多人生平第一支手機就是智慧型手機。

手機sim卡也從四、五年前的一卡四到五千元台幣降價到目前不到四十元。聽說更早期si卡一張就要台幣十六萬,有錢都還可能買不到。

三年前在仰光唐人街見識到擺在街邊小桌上的公用電話,它長得就像你我家中古早時代的有線市話,只要把電話線拉長些移到路邊,就成了生財工具。

緬甸目前至少有3家電信運營商,分別是緬甸MPT以及卡達的Ooredoo、挪威Telenor,這3家皆已提供3G電信服務。手機逐漸普及,但緬甸無預警停電的狀況依舊。

緬甸有伊洛瓦底江流貫全境,水力資源理論上充沛,但最大的密松水壩與中國合作,發電量雖高卻沒有完全使用在緬甸,大部分電力都輸往中國。

緬甸發電量不低,但儲存電力的設施及能力不足,發好的電輸送不出去,造成全國各地普遍性缺電。緬甸曾號稱是全世界進口或製造發電機最多的國家,家家戶戶幾乎都自備發電機,就是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停電窘境。

最意想不到的是,連仰光機場都可能面臨突然停電,行李輸送帶不動就是不動,旅客辦理登機時還得忍受機場大廳的悶熱不通風。

第七屆世界緬華同僑聯誼大會在仰光舉行。 記者林以君/攝影

兩種緬甸華人--你是先躲 還是先拿槍

緬甸華人分兩大族群,南部「下緬甸」大多來自廣東及福建,首訪緬甸時大多與這一類型緬華接觸,他們生性保守,大小事都擔心觸怒緬甸當局,訪談或是私下聊天,拘謹到不行。

隨後多次訪緬見到「上緬甸」--來自雲南循陸路到緬甸的華人,可豪邁了。

緬甸留台同學會會長簡明亮形容他們雲南人和「廣福建人」不同之處時說,「他們(廣福建人)聽到政府官員要來了,馬上找地方躲。」、「我們雲南人不一樣,聽到政府軍要來,先摸起身邊的槍」,他還做了一個持槍警戒的動作呢。

先別取笑「下緬甸」華人,他們之所以要躲政府官員,是擔心官員又要他們繳錢或是藉機勒索。

早期軍事統治時,緬甸政府官員不屑華人掌控經濟,就藉更改稅法或其他法令的機會,把緬華財產充公。

辛苦大半輩子的積蓄,一夕間歸零,誰不怕呢?不同地區的緬華反應不同,也不足為奇。

曼德勒以北的「上緬甸」華人大多是國共內戰期間逃到緬甸或泰北,他們父親那一輩槍不離身,也曾和緬甸政府軍打過仗,直到現在還有零星戰火,面對緬甸官方,不論是官是兵,先保護自己才是王道。

緬甸開放後,各國企業紛紛搶進,可口可樂也在這一兩年內出現。 記者林以君/攝影

肯德基+可口可樂--緬甸在變 而且變得很快

緬甸因為地理位置在中國及印度兩個人口大國之間,又是印度洋東邊的起點,地緣位置重要之外,又擁有豐富天然資源,翡翠、銅礦、柚木及外海的天然氣都是世界排名個位數的產量及蘊藏量,吸引各方拉攏。

緬甸人,近半世紀沒見過外面的世界,如今一開放,全世界幾乎都來了。

三年前首次到緬甸,見到可口可樂相當稀奇,2015年12月再度到緬甸,我們訪談了可口可樂瓶蓋工廠的台灣籍總經理黃資傑。

事情就是變化如此地快,2015年前緬甸人在國內沒見過肯德基,現在這類速食店一家一家從仰光街頭冒出來。

緬甸在變,而且變化得很快,除了少數長期經營的緬甸台商之外,台灣人對緬甸的印象卻不見得跟得上腳步。

緬甸跳躍式發展,手機比市話更普及。 記者黃義書/攝影

2014年7月在仰光市舉行的台灣精品展,出現三輪式摩托車。 記者林以君/攝影

緬甸手機迅速普及,連僧侶也忍不住低頭滑手機。 記者林以君/攝影

緬甸左右駕車並存、交通混亂,行車要有大智慧。 記者林以君/攝影

緬甸仰光機場調度混亂。 記者林以君/攝影

緬甸發展迅速,大城仰光處處可見興建中的高樓。 記者黃義書/攝影

推薦文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