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作物生生不息 「女人田」藏智慧
三月春耕時分,位在高雄那瑪夏的達卡努瓦部落正在進行小米播種,在部落耆老帶領下種下象徵「希望」的小米,小米的隔壁還有木薯、芋頭、葛鬱金等。這些種子世代傳承的種子、農法,不僅留住部落耕作智慧、維持土壤地力、提供多樣化的食物,每年不斷回種的種子也產生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,生存能力遠勝附近大面積種植的經濟作物。
農民自行留種、混種多樣性作物,是一萬年前有農業以來的習慣,也是原住民的傳統耕作方式,透過年復一年地選種、留種,不斷回種,可讓種子逐年適應環境與氣候變化,當遭遇天然災害或病蟲害時,也因混種多樣性作物,能避免作物大面積損失。但隨著近年科技及種苗企業發達,如今作物生產已大多採用種子公司、或政府提供的種子,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,也讓農民保種逐漸式微。
達卡努瓦的卡那卡那富族人,八八風災後找回長久以來的耕作智慧。當年風災重創那瑪夏山區,達卡努瓦部落面臨遷村,部落族人不願意放棄這塊世代相傳的土地,選擇離開政府安排的永久屋、回到滿目瘡痍的家園,重新開始,部落也開始重新拾回傳統作物種植。
達卡努瓦工作站站長阿布娪說,達卡努瓦部落在風災前,多種滿龍鬚菜、生薑、水蜜桃等經濟作物,但風災後幾乎什麼都不剩。部落捨棄這些經濟作物,從耆老家中、各地部落找回失落的傳統作物種子,在自家後院開闢小塊田地種植,透過每年耕種保存種子,讓作物能生生不息。
原本為了「長期抗戰」的舉動,部落卻發現,透過不斷回種,這些傳統作物種子能自行擁有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,生存能力遠勝附近大面積種植的經濟作物。例如近年氣候變化劇烈,經濟作物產量往往大幅下降,傳統作物卻能挺過極端天氣。
「部落耆老當時看到,說『這就是我們以前的Usuru(女人的田地)啊!』」阿布娪說。Usuru象徵的是部落女性的耕作智慧,一年四季都有作物生長,肚子餓時可以隨時到田地找食物,不用擔心餓肚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