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n 陽光行動 隱私網戰 數位資本主義
美科技巨頭。(路透)

美科技巨頭。(路透)

個人篇/科技巨頭審查管制言論 標準何在

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最近被臉書刪文了,他寫「今天早上發表了個人意見,認為A放棄專利比較○○,而B則比較○○。選A的話退可守進可攻,應該比較明智,然大部分的臺灣人卻很○○。」結果這篇被認為違反社群法則,進而被刪除了。

李茂生說,他不知道何處違反法則,也覺得這種言論審查標準有問題,不過並不想去爭執,因為爭執的CP值不高。

這些狀況已經都不是新聞,當前,臉書和Google儼然成為新一代的言論守門人。左手刪文,右手以資金贊助第三方組織標註「正確」新聞訊息,決定訊息的「正確性」,發錢「鼓勵」媒體做「優質新聞」等等一手包辦。但當寫手在PTT反串、透過立委在臉書大談「中共帶認知作戰」時,平台不需要為誤導消息負責、不曾下架相關內容。

美國學者肖莎娜.祖博夫(Shoshana Zuboff)2019年提出「監控資本主義」的觀點,巨頭透過社群媒體、普及運算、穿戴式裝置等等,收集使用者的行為與經驗數據,進而從中獲利。

科技巨頭往往讓使用者感受的是更精確、更貼心的服務,例如「最佳化」搜尋結果,感興趣的臉書貼文,用戶不覺踏入同溫層,還覺得「這正是我想要的!」

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李宣緯指出,第三方監管或研究機構難以理解不透明的演算法,當前每個人看到的內容不同,對平台演算法如何影響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無法了解、更無能為力。大家對社群媒體高度依賴,「但你對世界的認知,是被包裝成商品的行銷」,「認知作戰」無所不在。

世新大學社心系助理教授曹家榮說,這是有史以來人們找資料最方便的時刻,感覺「什麼事我都知道」,但Google、臉書這類巨型數位平台背後代表的已不再是「媒體近用」,而是把網路公共空間和免費資源圈起來營利,對用戶推銷廣告,甚至還向免費給資料的內容產業收費。只因為免費提供平台,就能自由使用與販賣用戶的資源和媒體產業的內容,獲得的利潤與回饋給用戶或產業完全不成比例。

他指出,個人數據被取走、被私有化是一個重要的議題,當虛擬與現實生活都很難區分的當代,政府應該想想,人民資料與數據是基礎設施,難道可以被圈起來做營利的手段嗎?在臉書侵蝕且取得這些基礎設施時「資訊近用」的管道其實是被擋住,甚至像臉書今年與澳洲政府「鬥法」,輕易可以阻擋別人看到什麼、與看不到什麼。

最近,臉書的「最高法院」獨立監察團判定今年年初臉書停止美國前總統川普帳號的處分正確,但臉書半年內應給予是否永久停權的裁定。對政治人物留言的尺度,應有明確的界線。

2018年起,臉書有一項言論審查標準沒有轉移到新系統,三年來可能誤刪許多貼文。其實,用戶自認的言論自由和媒體接近性,是在臉書或Google等指定標準下篩選的自由。

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陳憶寧是臉書全球獨立監察團的成員。她認為,川普案應受關注的重點,是現在決定民眾、政治人物發文權力的單位不是政府,而是私人企業。

臉書給政治人物太多的言論空間禮遇,對一般用戶處分不夠公平。臉書應該負責向用戶說明到底停權的判定過程和原則是什麼,「不是籠統的要用戶自己去看社群守則」。

陳憶寧指出,獨立監察團在不少案件上覺得臉書刪文的處分過當,多數內容沒有造成立即直接的傷害,甚至用戶認為「這個訊息很正確」才轉發,卻被停權。她認為不能把誤解訊息甚至被誤導當成散布仇恨言論,或大家都在發假新聞,而且當用戶信以為真,應該反問臉書,是運算法影響消費者覺得同溫層訊息不會騙自己,還是要怪臉書,封鎖假新聞做得不夠努力?

相關文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