機車是最大對手 專家:棒與蘿蔔救公共運輸
台灣公共運輸市占率十年來進展有限。交通學者認為,最大對手是機車,建議除了以便宜價格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具,也要提高私人運具持有成本、停車費用,「恩威並濟」才能見效,並應把「無縫運輸」的便捷度注入運具DNA,完善通勤廊帶,轉乘運具不能等太久、走太遠,公共運輸使用率才能有望明顯提升。
從中央到地方,政府十年來砸錢推動公共運輸,但私人運具不減反增,使用次數占比同樣居高不下。根據交通部調查,去年民眾外出使用運具次數占比,機車占四成六、最高,自用小客車約二成五。
公民幫推協會理事長、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說,以大台北為例,公共運輸網絡發達,但使用率提升有限;台中則是公車票價全台最低,幾乎免費,公共運輸市占率卻不到一成。她認為,機車是台灣推行公共運輸的最大對手,因持有成本低,如相關稅費、停車費率都低,使用彈性又高,包括考照機制等門檻也低。
「紅蘿蔔和棍子一起給才能見效。」鍾慧諭說,中央推公共運輸補助地方的同時,也應要求提高私人運具使用成本。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也說,如停車全面收費,或技巧性讓停車更不方便,否則民眾自然偏好使用成本低又便利的機車。
深化公共運輸服務水準也是關鍵。鄭永祥說,從軌道建設到公路客運,增班縮短班距、提升準點率、補足駕駛人力短缺、改善勞動品質,都環環相扣。運輸系統要注入「無縫運輸」思維,包括空間、時間、資訊及服務,亦即在恰當步行距離快速轉乘,縮短候車時間、即時取得車輛動態資訊、強化運輸管理等,整條通勤廊帶完整串接,才能提升公共運輸市占率。
至於目前力推的TPASS通勤月票,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認為,月票上路倉促,只是嘉惠原本使用公共運輸的人。他也說,未選擇公共運輸的民眾都不是因為票價,而是接駁轉乘方便性,若政府把錢都花在優惠票價,就會壓縮強化接駁轉乘路網的經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