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n 陽光行動 花蓮觀光誰來救

建物弱層補強 沒一棟開始

花蓮震後重建路迢迢,議員抨擊,至今紅、黃單建物沒有一棟開始弱震補強,重建也牛步,中央、地方都應加速;縣府表示,集合住宅的住戶多,前期要整合住戶意見,之後還要設計、送審核等,難免需要時間,但會向中央反映。

縣府震後共募到七億九千餘萬元,納入花蓮縣重大災害民間賑災捐款專戶,用來發放安遷救助、紅黃單慰問金,以及修繕、醫療費等用途,其中,縣府善款匡列的一般修繕救助金執行率已達九成八,其餘如危險建物拆除修繕補助等,都匡列預算執行中。

中央則補助耐震補強,每棟上限一千五百萬,且最高是總經費的八成五,住戶自付一成五。縣府補助上限三百萬元。

議員楊華美指出,震後將滿周年,紅、黃單房屋至今沒一棟開始做弱層補強工程,災民返家之路十分漫長且困難。弱層補強須由大樓管委會將設計圖送到國家地震中心審議,雖然專業把關很重要,但能不能擴大審查量能加快一點?像黃單的蓮花大樓去年就送件,但兩度審查都卡關,還要重做模型,來來回回又耗掉好幾個月。

楊華美也指震後大樓內外結構可能都有損害,每棟一千五百萬一定不夠用,像和勝江山社區有兩百多戶,卻只被視為兩棟,弱層補強需要六千六百多萬元,補助款三千萬元還不到一半,另有多棟大樓也有遭棟數認定的不公平對待,建請中央及地方讓災民選擇以補強的樓地板面積作為補助認定標準。

「一年了,重建進度確實有點慢」,花蓮縣議員魏嘉賢也認為補助申請與拆除流程冗長,而且各單位對程序的解釋不同,讓災民無所適從。至今仍有危險建物該拆未拆,等待重建或耐震補強的建物也還沒有動工,都是政府應該要優化的工作。

魏嘉賢並指出,大樓被貼上黃單,就無法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,住戶、訪客都蒙受風險,也需要中央協助解決。

縣府建設處長鄧子榆說,已向國震中心反映盼能加速審查,有管委會爭取以總樓地板面積計算補助費,也向中央反映,盼能減輕災戶負擔。

相關文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