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好轉機 厭世代用網路理解世界
【世代共好-共容】吳承紘 : 厭世代何以是厭世代?
「我以前對於小確幸這三個字也是很不以為然,直到我去接觸這一代年輕人,發現他們出社會的薪水竟然比我20年前打工還要低,我才意識到這個社會出了很大的問題。」
六年級作家(民國63年生)吳承紘前年開始,大規模採訪近百位國內就業青年、專家與學者,出版著作《厭世代》,描繪了年輕世代在當今台灣社會下的生存困境。
他說,六年級生看著台灣從窮困走向經濟起飛,也見證了全球化與網路科技如何顛覆這個社會。正因這樣的成長脈絡,他相信,六年級生是銜接上一代與厭世代相互理解的橋樑。
以下是採訪摘要:
我出生在雲林鄉下的勞工家庭,那時候真的很窮,廁所是河邊的茅坑,沒有沖水馬桶。但正逢經濟起飛時代,父親帶著我們一家上台北,他在工地扛磚塊,媽媽在成衣廠做代工,忙碌得像全年無休的7-ELEVEN。但靠著勞力,也是買下兩棟房子,養大三個孩子。當年,他們故事不是特例。
〈愛拚才會贏〉唱出那個時代的氛圍。我採訪過一位中小企業主,他說在父親創業的50、60年代,十人創業有九個成功;可是現在呢,是九個失敗。我們六年級生,聽得是〈我的未來不是夢〉,還抓到一絲夢想的尾巴,但七年級後就是「草東沒有派對」,那是厭世的哲學。
我第一次聽到「厭世」這詞,非常震驚,以為現在年輕人都想「做傻事」,後來才發現語境其實不同了。「厭世」是他們自我嘲諷的流行語,就像以前六年級生最常講的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」。那反映的是年輕世代低薪、過勞的就業環境。
我曾碰過國內頂尖大學畢業生,工作兩年薪水只有28K,我聽了嚇一跳,因為20年前,我大學暑假去當保全人員,只管大門、收發、跟董事長問好,我也領28K。
1990年,是台灣第一波經濟停滯,中低階人員薪資凍漲;2002之後,連高階人員也是。有飯店的高層人士告訴我,薪水將近20年沒變;計算物價漲幅,這等於是變相減薪。
數據是冰冷的,現實卻很火熱。設想一下,你奮鬥十幾年,薪水靜如止水,你看得到未來嗎?厭世感一下就出來了。
說到底,一些長輩責備青年工時太短、抗壓太低的聲音,到底從哪裡來?為人父母都不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著工作十幾個小時的生活。難道真如俗話所說的:別人家的小孩死不完?
「厭世代」是生不逢時。新自由主義下,台灣的勞動條件非常惡劣,現在是掙扎求生的時代;但他們也是「生其逢時」,科技工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只要你善用網路,理解這個世界會比上一輩來得更加容易。
這是世代共好的轉機。現在不是很多長輩愛傳「長輩圖」嗎?上一代正在嘗試理解年輕人的生活。那厭世代是否願意釋出善意,找個機會,走出手機銀幕,與身邊的長輩喝杯咖啡,唱卡拉OK?這就是好的開始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