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【食物銀行】導讀
經濟悶,日子不好過,吃不飽、難度日的人多了。幸而許多好心人、社福團體和企業,在別人的飢餓中看到自己的責任,他們正以螞蟻搬食物般的安靜行動,串起「食物銀行」的善心鏈。 本報推出「補起社福的缺口─食物銀
完整報導 -
食物銀行 默默串起全台「善心鏈」
每個月最後一個周末,91歲的阿公拖著沉重步伐,到中部發放站領取「食物包」,年邁的他,弓著身子不停說著「歹勢、歹勢」。兒子罹癌、外配媳婦跑了,全家依靠他微薄的退休金過活。不但要替兒子治病,還要教養年幼孫女,生活困窘。兩年前,阿公經人介紹,戰戰兢兢走進了「食物銀行」,每個月領取的食物包,已成了全家人度日的最重要依靠。
完整報導 -
付出勞力 手心向下 找回尊嚴
「同樣是做食物銀行,我們的受助戶比較不習慣『手心向上』接受救助,反而比較喜歡『手心向下』,用提供勞務、換取食物」。
完整報導 -
募物資 本土企業還缺點熱情?
食物銀行串起台灣的愛心,讓滿載善意的物資,透過有系統的平台,送到最需要的人手裡。但在這一路的愛心鏈結裡,供應者、媒合者、需求者仍面臨重重難關。
完整報導 -
不只食物 政府要辦「實物銀行」
社福團體在民間積極推動食物銀行,要將多餘的資源變愛心,送給需要的人;官方也加緊腳步,讓食物銀行的運作法制化。內政部次長蕭家淇表示,內政部已決定修正社會救助法,建立資訊公開平台,未來不只食物,包含一切生活物資,因此稱為「 實物」,全國供需狀況都在「實物銀行」的平台上一目瞭然。
完整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