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鏡星國/汽車讓公車 大小車不會搶道

聯合新聞網 特派記者曾懿晴/新加坡報導
新加坡公車停等站旁,陸路交通管理局特別劃設了停等線,汽車必須等候公車駛出後才能前進。 特派記者鄭超文/新加坡攝影

在新加坡街頭,常見公車駛入停靠彎道載客,一般汽車則停在停止標線後,等公車駛離,汽車才又前進;不會出現在台灣常見公車與機車、小客車搶道而交通打結的情況。

這是新加坡特別設計禮讓公車的制度,公車為新加坡人的主要運輸工具,平均每天有三百萬人次搭乘。

立法強制禮讓 後來變自動禮讓

新加坡工程師學會工程師陳淑敏指出,新加坡自二○○五年起推動自願禮讓巴士運動,初期在公車後方設置禮讓標誌,提醒後方車輛讓道,二○○八年起設置新加坡特有的交通線,並立法強制汽車讓道給公車,一旦汽車看到公車停靠彎道內有公車,需在停止標線前停下,等待公車載客後駛出避讓區域才能前行,否則就會受罰。「目前全新加坡共有超過兩百個公車停靠彎道已設置強制禮讓公車,促進愈來愈多汽車駕駛自動自發禮讓公車。」

特派記者鄭超文/新加坡攝影

台灣與新加坡、香港、大陸等地在部分路段都設有公車專用道,其餘路段則常見機車、汽車與公車爭道,或機車因閃避公車,在快車道遭開罰、甚至曾因爭道釀成死亡車禍。尤其上下班尖峰時間,台北街頭常見公車為了停靠載客,在車陣中「舉步維艱」的景象。

公車怕肇事影響年終 也讓汽車

新加坡透過交通工程基礎建設、公眾與學校教育、公路禮讓運動、執法等方式,多方建立公路秩序與禮讓習慣。

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李德紘以自身開車經驗指出,雖然新加坡立法強制建立巴士優先規範,但仍有駕駛不願遵守,反倒是公車駕駛擔憂發生事故而拿不到年終獎金,也會禮讓汽車先行。

李德紘說,混亂交通有時是「人、車與社會和諧的表徵」,當人、車無法信任環境,只能遵守既有規範走,如紅燈停、綠燈走、標示禁止進入的地方就不會有人想要進入,「因為不知道下一步會出現什麼意外。」台灣的混亂交通一部分反映了社會的信任感,人們知道環境的底線在哪裡,可違規到什麼地步而不會發生意外,可是一誤判,事故就發生了。

交安公園 小學生從遊戲學規則

陳淑敏表示,新加坡長期推動公眾教育與學校教育,一九七○年代設置禁止行人闖越等交通標誌,一九八○年代的適應期至二○○○年初期才見到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的成果。新

加坡東海岸道路交通安全公園則設有模擬道路、紅綠燈、標誌標線等,配合學校課程讓小學生由遊戲中建立交通安全意識,自幼扎根培養文明行車、行走等習慣,目前每年約六萬五千名學童參與這項寓教於樂的活動。

推薦文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