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鏡星國/監視器替代警力 交管有效率
路口應不應該設置監視器?台北市政府日前才提議高畫質可辨識車牌的監視器,立即引來市議員反對;但新加坡人則舉雙手贊成,甚至依監視器開罰,已是管控交通的常態,認為設愈多愈有保障。
相較於台灣民眾見到警察在路旁才會遵守秩序,新加坡街道上極少見到警察,一旦違規,可能在回家後接到透過監視畫面開罰的罰單,養成民眾不用見到警察站崗臨檢,也不違規的習慣。
定居新加坡的台灣人陳薇雅認為,新加坡廣設監視器不僅不會令民眾反感,反而還覺得「設置愈多愈有保障」,因為「自己不會違規,當然希望能透過監視器懲戒違規駕駛。」多年來往返台灣與新加坡兩地,習慣新加坡道路駕駛的井然有序之後,陳薇雅在台北開車遇到汽車短距超車,一旁還有機車呼嘯而過,一邊還要注意不時竄出的自行車,「在台灣開車壓力好大! 」
台灣汽車專家龐德認為,台灣政府在交通管理上的消極心態,表現在缺乏強力執法的魄力及姑息養奸。他認為,要降低違規及交通事故、養成守法習慣,首要就是在充分宣導後,全面以科學儀器替代警方人力持續執法,讓違規就要吃罰單成為習慣。
他建議,初步應鎖定國中、國小周邊、主要路口、幹道、國道及快速道路匝道等建置測速雷達及辨識車牌的路口監視器,廿四小時錄影逕行取締違規,警方需開放專屬投訴網站,鼓勵民眾針對未保持安全距離、蛇行等加以開罰,才能收到成效,「讓每年少點人死於交通事故。」
留言